岳阳楼的来历简介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岳阳楼街道,地处洞庭湖与长江之畔,建造在古岳阳城岳阳门之上;与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岳阳楼的来历简介:
1、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横江将军鲁肃始建阅军楼,即岳阳楼之前身;两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唐初称南楼,诗仙李白在诗中首称岳阳楼后沿用;现存岳阳楼主要系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
2、在历史上,岳阳楼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壮阔的自然风光、宏伟的建筑构造而闻名,包括历代文学名家如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都曾登临岳阳楼,并留下众多名篇佳作,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宋岳州太守滕子京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更使得岳阳楼成为勤政爱民、心忧天下的政治象征。
3、因大火、战乱等原因,岳阳楼在历史上被屡毁屡建,历经了由军事楼到城门楼再到观赏楼的演变,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楼坐东朝西,楼高19.72米,楼阔深各三间带周围廊,进深14.56米,宽17.24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顶覆琉璃黄瓦,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楼阁建筑。主楼周围有现代修建的一片中式园林。
4、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月30日,岳阳楼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
岳阳楼的建筑布局:
1、主体建筑
岳阳楼下为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米,高度为0.65米;主楼坐东朝西,构造端庄,共有3层,通高19.72米,楼阔深各三间带周围廊,进深14.56米,宽17.24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顶覆琉璃黄瓦,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属攒尖建筑木构架。
2、附属建筑
岳阳门
岳阳门为岳阳古城西门,是水路进出岳阳城的唯一通道;门洞为拱券形,高4米,宽2米,长42米,麻石铺砌,西面门洞额镶嵌青石横匾,由黄凝道书“岳阳门”正楷大字,端庄凝重。
三醉亭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的右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原名望仙阁,后因传说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改此名;亭呈正方形,为二层二檐,高9米,台基长11.65米,占地面积135.7平方米;顶为歇山式,门窗雕花精细,藻井彩绘鲜艳,装饰华丽;一楼正中屏风上绘有《洞宾醉酒》的画像,上书吕洞宾诗句,画屏两边的对联是:“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二楼上立有一个神龛,吕洞宾像坐在其上。
岳阳楼的建筑特征:
1、四柱
“四柱”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4根巨大的楠木,柱高10.5米,柱径0.5米,圆柱石础高0.4米,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除4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4的倍数。其中廊柱有12根,由一楼直顶起二楼飞檐,高8.5米,直径0.34米,有高0.24米的圆形石础,一楼东北南三面有墙,墙厚0.35米,廊柱10根包在墙内;檐柱有32根。
其中,一楼20根,分布在明廊上,柱高4.2米,柱径0.26米,圆形石础高0.2米不等;二楼12根,呈方形梅花,边长0.17米,间隔嵌有栏杆。全楼共有柱52根(蜀柱不含其内),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
2、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于古代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长,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岳阳楼的斗拱重叠相衬,荷重承力,拱托楼顶,用伞形架传载负荷;槛窗上为普柏枋,普柏枋承接鸳鸯交手状如意斗拱;斗拱形制较小,大斗上宽0.33米,底宽0.25米,高0.19米,共有20个,其中耳高0.03米,腰高0.01米,底高0.11米。
小斗约大斗的一半,共有244个;平盘斗120个,有拱550根。斗拱总高0.87米,分4层;东西每面7攒(斗拱的全部统称为攒),南北5攒,每一个斗的斗口上有2拱成十字交叉。岳阳楼的斗拱不仅用来支撑屋檐与柱子的剪力,而且起到外形美观的装饰作用。
3、盔顶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为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盔顶平面成矩形,盔顶望板至檐板高4.51米,正中顶部由下而上是由大琉璃珠球相组合堆垒而成的顶,最上部由大小6个琉璃珠垒叠成大宝顶,高3米,重约1吨,是清代修楼时的遗物;从顶的座墩向四角伸出陡曲而顶端昂翘的垂脊,正面两角翘首相距约13.6米,侧面翘首相距约10.6米;盔顶三个层面各有4条脊。
第一层面设檩子8根,水路长3.6米,脊上装饰荷花、莲蓬,翘首为展翅欲飞的凤凰;第二层面设檩子8根,水路长4.5米,脊上装饰蜿蜒的龙身,翘首为昂视的龙头;第三层面设檩子16根,水路长7米,脊上装饰卷草,翘首为回纹形祥云 ;屋顶檐面铺黄色琉璃瓦,脊背和翘角为黄绿夹陈的琉璃瓦。据考证,岳阳楼是中国目前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儒雅的岳阳楼因为将军的盔顶而平添了一番威武,刚柔相继,更加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