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首诗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首诗

2023-09-02 15:45:04 769浏览

该句出自《出塞二首》,全诗如下:《出塞二首》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哪首诗?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简析:

这首诗深度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还有对敌人的蔑视,一种一往无前大无畏精神,前两句由景入思,由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引起诗人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同时也是现在的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名将卫青李广比喻现在的边关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悲壮却不凄凉,宏大却不空旷,不愧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而《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昌龄生平:

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一生浮沉官场,郁郁不得志,终于安史之乱中与世长辞。他一生清廉自守,光明磊落,虽于政治领域没多大建树,却难得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思念故乡的边塞诗作,其中尤以七绝见长,因而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生前所创作的伟大诗篇,也广为流传,为后人所铭记。

少年时期的王昌龄家境贫寒,是一位苦读考上进士的寒门学子,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直到而立之年,王昌龄才得以跻身官场。初时只得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然而很快因事遭到帝王贬斥,于是不得已迁任江宁丞,度过了一段孤独寂寥的岁月。

在这期间,王昌龄从未改变其光明磊落的品格操守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除了饱览江南的风景名胜之外,还十分热衷于诗词创作。据史书记载,王昌龄与盛唐时代数之不尽的诗坛名家都私交甚好,其中,与李白、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的来往尤其频繁。岑参曾手书《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诗,赠与王昌龄,以表达二人深厚的友情,一度被传为佳话。王昌龄的诗文笔细腻生动,意境大气悠远,既有以壮写悲的边塞之作,又有哀婉幽怨的深宫寄语,可以说在盛唐的历史上,他是一位别具的家国情怀的诗人。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

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在返乡经过亳州时,被当时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而根据史学家推测,闾丘晓之所以杀害王昌龄是因为嫉妒王昌龄的才华。元朝书籍《唐才子传》中有关于此事的记载,“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当然,《唐才子传》并非正史,写得不一定真实。但根据史学家多方分析,却认为闾丘晓的确有极大可能是因为嫉妒王昌龄的才华才杀了王昌龄,否则根本找不到闾丘晓杀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