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哪首诗

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哪首诗

2023-09-02 15:42:38 332浏览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南宋先哲朱熹七言绝句《春日》。大意: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哪首诗?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在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赏析:

从字面上,这首诗写游春之感。前两句点明景物的处所和观景的时令。“胜日”指阳光明媚的春天,“泗水滨”点明地点,“无边”“新”体现出春日景象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后两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了春景之“新”。“等闲识得”意为“轻易便可识得”,烘托春风正盛之感,“万紫于红”用色彩词突出春景之美,一幅明丽的春光图就跃然纸上了。

此诗蕴含哲理。朱熹本人未曾北上“泗水”,因此表面上的观景之感其实另有所指。“泗水”暗指孔门,“寻芳”是指求取圣人之道。“东风”喻指教之风,“万紫千红”实指孔学的手富多彩。故而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泗水上,传道授业的胜事,表达了诗人求圣人之道的虔诚之心。

朱熹——南宋理学家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纪念馆

朱熹纪念馆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山景区的文公山朱子文化园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额、楹联,其中有不少联文,语言精练、寓意深长,文彩斐然。

古朴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大匾,题为“朱熹纪念馆”五个醒目大字。是方毅同志在武夷山视察时留下的墨宝,庄重、苍劲,有书法大家的风范。

殿前大门两侧的草书楹联表达了朱熹继承和发展的深邃意义。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联文说明朱熹的理学思想已成为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副楹联悬于大门显得端庄典雅,醒目点题。

大殿前有一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联,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

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字体雄浑、硕壮。这块原为清乾隆皇帝于公元1787年为“紫阳书院”御题的匾额,其大致意思是:“学”为格物,“达”为致知,“性”为道,“天”为德,“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把道德看作天道的体现。即通过道德修养,追求“至诚”的境界,以感应天地,达到“天人合一”。

朱熹的名言:

一、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出自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规律的。

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第十三章》

以:用。道:方法。治:回击、惩治。身:自己。这句话说明以那人用来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惩治那个人自己。

三、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

省:反省。则:就。加勉:加以自我勉励。每天反躬自省,有错就改正,无错就自我勉励,再接再厉。这句话说明君子修身应当有高度的自觉性,且要持之以恒。

四、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公冶长》注引程子语。

一个人有贪欲,就不会有过硬的人格。有过硬的人格,也就不会屈服于贪婪。这句话说明君子修身养性务须去除贪欲,才能保证有清廉刚正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