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辛弃疾最霸气的一首诗

辛弃疾最霸气的一首诗

2023-09-01 17:03:28 371浏览

这首《永遇乐》是辛弃疾晚年所作,当时他已然六十六岁,老骥伏枥而壮志犹在千里之外的抗金前线。恰逢此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备北伐,辛弃疾也被起用,戍守镇江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最霸气的一首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名词解释】

“封狼居胥”,说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曾率五万骑兵远征匈奴,大胜。因此他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仓皇北顾”指的是元嘉八年,也就是公元431年,南朝刘宋军与魏军作战失利,宋文帝刘义隆隔江面对北魏骄兵时惊慌失措,涕泪横流的样子。这是“元嘉北伐”。回到南宋,公元1163年,南宋和金之间也有一场战争,就是隆兴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签下了“隆兴合议”。因此辛弃疾在诗里以元嘉北伐,暗自影射当时的政治现实。

佛狸指的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当年他挥师追击宋军至长江边,曾在瓜不山顶建行宫。社鼓是民间祭祀土神时的乐鼓声。拓跋焘曾经追杀过宋军,如今他的祠庙内却香火旺盛。辛弃疾写这些是痛心人们已经淡忘了家国之恨。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只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简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精神,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佗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