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谁被称为药王

谁被称为药王

2023-08-30 10:40:52 328浏览

孙思邈早期曾经在今陕西耀县城东的北五台山隐居,后世人为纪念他,便改称此山为“药王山”,并在此处修建了药王祠,迄今尚存药王大殿,受世人香火不断。另有,明隆庆六年雕刻的《千金宝要》和《海上方》,在这上面载有重要药方近千位。

谁被称为药王?

1、孙思邈。

2、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他七岁时进入学堂,一天能背诵上千字的课文。二十岁弱冠之时,孙思邈就能谈论庄子、老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好阅读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孙思邈,称他是个神童,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难以在这个小地方得到展示。

3、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孙思邈因周宣帝时期朝廷经常发生变乱,在太白山隐居。他一方面苦心钻研医术,另一方面又亲自采集药草,验证各种民间药方,同时又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4、孙思邈近30年的行医经历被他编撰成书,也就是《千金方》,共30卷,分233门,约53万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隋文帝杨坚辅政北周时,征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以生病为由没有接受征召。他曾经对亲近的朋友说,五十年之后,将会有圣人出现,那时候我才会帮助他救济百姓、治理天下。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

1、医术成就

孙思邈在外科疾病治疗上有独创的见解,主要表现在用药的特点及形式的多样性。他对外科疾病的诊断运用整体思想,审证求因,四诊合参,断病之浅深,对后世外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在内科方面继前人成就,对疾病分类诊断、治疗都有科学建树,他重科学、重预防,发展养生长寿之道,融汇儒释道的养生精华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对继承和发掘中国医学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孙思邈在妇科和儿科方面也有重大贡献。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把妇人病置于诸病之首。《千金要方》中有关妇科的内容极为丰富,孙思邈认真研究了妇人生理、病理特点,对胎前、产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病皆作了系统的论述,不失为一部妇科专著,为后世中医妇科学的分科奠定了宝贵基础。

2、中医渊源

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翼方序》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医学的理论渊源:“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于道枢。”在孙思邈看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产生于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其中“道枢”便是“道”的枢纽,囊括了道家哲学思想的真谛,他揭示了中国医学理论形成的内在规律——中医理论就是医学与哲学结合的哲理医学。

3、医德建设

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中医的医德建设。孙思邈的医德原则包含以下七点:一是要视人一等,皆如至亲;二是要不畏危险,一心赴救;三是要临事不惑,审谛覃思;四是不得喜笑喧哗,贪食美味;五是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他人;六是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七是不得投其所好,投以珍贵之药。

4、医易思想

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提出要成为大医,学习《周易》是重中之重。孙思邈运用易学的思维方式构建了含有易学元素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中和”的治疗观,他认为用药、治病、医者都需要做到“中和”,即药性、药量要适中,医者也应始终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养性”为要的养生观,体现其对养性的重视,多思、多虑、多欲会导致神智懈怠、五脏六腑不得安宁,积极养神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思邈的轶事典故:

1、坐虎针龙

传说孙思邈采药和治病时用毛驴驮人载药。一次孙思邈与徒弟带着毛驴去五台山采药,他们将毛驴拴在树上后进山,听闻老虎的吼声和毛驴的叫声,返回查看发现,毛驴被虎吃掉了。后老虎返回,孙思邈发现老虎口角流血,虽然毛驴被吃,但孙思邈仍医治了老虎,老虎后陪伴在孙思邈身边驮人载药。后又有老者前来求医,孙思邈为他诊脉得知他不是人类,让他现出原形才为他诊病,老者原来是东海龙王敖广。孙思邈用针灸救下龙王,龙王为报答孙思邈的救命之恩,为他站班守卫,助他悬壶济世。

2、引线诊脉

唐太宗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无法分娩,群医束手无策,后唐太宗请孙思邈为长孙皇后诊治。孙思邈让宫女将一根红绳系在皇后的手腕上,自己捏着绳的另一端,称之为“引线诊脉”。孙思邈诊脉后认为皇后腹中胎儿不顺,应扎针。扎针后皇后果然痊愈并诞下皇子。唐太宗想要赏赐孙思邈金银财帛、高官厚禄,孙思邈都推辞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