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为天地立心等四句话如何理解

为天地立心等四句话如何理解

2023-08-24 15:37:15 943浏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张载所写的《横渠语录》,称得上是国学名句。该如何理解这样一句经典名言?

为天地立心等四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山河,为了每个生存着的平民,为了继续传递学习曾经文学圣人的深厚学说知识,为了开创今后时代太平昌盛的基础。

为天地立心

“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张载的思想深受易学的影响,曾在长安坐虎皮椅讲《周易》,并且著有《横渠易说》,因此他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张载用“太虚即气”,解释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体,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同时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面构成的。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张载云:“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人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天地之间,与天地合而为一。《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仁民爱物”的观念,将仁爱的对象推及万物,提升了儒家“仁”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境界。所谓的“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人类社会建立“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正如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我们得一“仁”字。

为生民立命

这是指为天下生民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文化,及其确立一种文化传统下的制度和秩序。

张载“为生民立命”的思想根源于孟子的“立命”论。孟子的“立命”论是以“知命”为前提的,但又认为,人在“命”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要努力修持自己的身心,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面对各种结果。对“立命”的诠释,还应该结合“立道”,因为宋明文本“横渠四句”中,本来就是“为生民立道”,清代文本为了“润色”,才改成“为生民立命”。

张载还注意到人的命运与人的遭遇的区别。有必然性的是“命”,只具有偶然性的是“遇”。他的分析是想把偶然性从“命”中剔除出去,将“命”归结为带有必然性的东西,所以他特别强调人的后天的修为,强调“义命合一”,指出“义命合一存乎理”。义是应然之理,命是必然之理。一个人操守行为与实际得到的结果相符合,那就是理之当然,也是理之必然,即义与命的统一。就义与命的统一而言,人所能做的,就是他的道德修为。

“义命合一”是以义为重心的合一。以义为重心,就是以个体自身的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来面对和应对一切。一个人果能如此,他就可以做到心安理得,总能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安宁。这就是张载哲学“立命”论的最后结论,就是张载为万千生灵所确立的精神家园。

为往圣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是张载使命意识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在表达其学术使命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是使命意识的哲学内涵,“为生民立命”是使命意识的政治内涵,“为万世开太平”是使命意识的社会内涵的话,那么,“为往圣继绝学”则是张载使命意识的文化、学术内涵。要理解“为往圣继绝学”的意蕴,首先要了解“往圣”与“绝学”两个词的含义。“往圣”就是已往的、过去的、历史上的圣人,具体所指即是孔子、孟子;“绝学”就是中断了、失传了的学说,具体所指即是孔孟儒学。

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大同”是周公、孔子以来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开”是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实现《西铭》描述的“民胞物与”“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要把这样美好的蓝图和社会构想变成现实,必须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学风,为国泰民安和社会的安宁和谐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张载为学不尚空谈,“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张载年轻时候就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并曾想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收复失地,21岁的他就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欲收复被西夏夺去的洮西之地的设想。范仲淹在延州(今延安)召见了张载,认为张载作为儒生,日后定成大器,便劝他弃武从文,勉励他从《中庸》读起,研习儒家经典。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苦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道家之书,后觉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历经十余年攻读,张载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通的道理,逐渐形成独特的关学体系,终成一家之言。

张载为政期间,“躬行礼教”“敦本善俗”,取得了不凡的政绩。晚年回到横渠书院著书立说,仍然不忘体察民情,在关中多地实施“井田制”,恢复周礼的实验。在张载的心目中,只有“崇礼贵德”“躬行礼教”,实行“仁政,德治”,才能开创万世太平的基业。我们得一“治”字。

张载简介: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取厚德载物之意。凤翔郿县(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父亲张迪,曾任陕西长安县令,后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在任上去世,家议归葬大梁。张载母亲陆氏,河南南阳人。

“四为”“六有”“十戒”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四为”指明了使命和目标,“六有”提出了路径和方法,“十戒”防止走上邪路。或者说,“四为”是一座明亮的灯塔,而“六有”就是奋斗号角,而“十戒”则是基本要求。张氏子孙后代遍布全国15个省市,共60余万人,现有26支宗亲会,都能遵循先祖“四为”“六有”“十戒”的家训,按照“四为”“六有”“十戒”要求自己。纵观张载后裔,出而为国贡献力量者大有人在,同时也没有出现过一例紊乱国宪、危害社会的人,这正是张载家训千年传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