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三名叫什么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举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创始于隋朝,往后经历过多次更新改进。科举考试殿试的第三名有着特别的称号,你知道是什么吗?
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三名叫什么
1、状元
状元,就是文状之首的意思。
什么是文状呢?这是因为古代学子进京考试前,需要先往主持考试的礼部,投递一个注明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的书状,这个就叫文状。
等到考试结束以后,礼部官员会把学子们的文状,按照名次排列好。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科考的第一名,因此被称为“状元”,或者“状头”。
然而在唐朝的时候,状元这个称谓,还不专属于科考第一名。不过到了南宋以后,状元就成为第一名的独家专属了。
2、榜眼
榜眼,一榜之眉目。
这里说的“榜”,就是皇榜,或者也叫金榜。而榜眼这个称谓,实际是相对状元来说的。因为考试结束以后,学子们的考试成绩,需要写在榜上进行公示。
状元的名字,写在皇榜的第一行正中,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则分别写在第一名的左右两边。这样看起来,就像是皇榜的两只眼睛一样,于是就有了榜眼这个称谓。
只不过在唐朝,乃至北宋年间,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做榜眼。
毕竟眼睛嘛,当然是要两只了。如果只有一只的话,那不成独眼了。可是到了南宋以后,由于第三名又被叫做探花,于是榜眼就成了第二名的专属。
3、探花
探花,源自唐朝时,学子们的一个游戏。不过把探花这个称谓,专门用来指殿试第三名,则是在北宋末年。
实际上,在明朝之前,用状元、榜眼、探花来表示殿试的第一、二、三名,一直是民间的一种叫法,官方并没有正式确定。后来在朱元璋之后,官方才正式确定。
和科举考试有关的成语:
1、独占鳌头:唐宋时,皇宫正殿雕龙和鳌于台阶正中石版上。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2、金榜题名:殿试录取结果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故“金榜题名”即科举考试得中的意思。
3、走马观花:意思是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唐朝诗人孟郊年轻时隐居嵩山,过着清贫闲淡的生活,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多次进京赶考没有考中,直到46岁时才考取进士,他用写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
4、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经过长期演变和改革,逐步固定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形式。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即“连中三元”。
5、五子登科:科举时代考上进士叫登科。据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6、名落孙山:意思是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孙山和一个同乡的儿子去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而他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能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回: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的第一名。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意为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科举考试是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积极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消极影响: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