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王阳明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王阳明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2023-08-17 11:44:28 351浏览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世称王阳明,明朝绍兴府余姚人,弘治十二年进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6、无私心就是道。

7、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8、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9、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0、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1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2、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4、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的教育层面:

1、倡导举办书院

为力求达成革除“心中贼”的愿景,王阳明施政格外重视道德教化的运用,积极致力于学校教育的推行推广,倡导以书院“宣扬至仁、诞敷文德”。自龙场开办龙冈书院起,王阳明每到一处都大力兴办书院教育,将其作为官学教育的有力补充,面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办学,旨在对民众进行较为系统广泛的传统道德教育,力求教人“明人伦、习礼仪、移世风”,希望以此培养合格的封建士民,达成办学治天下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百姓对国家的认同。仅明朝嘉靖年间,广西一地新建书院就多达31所,占全国同期新建书院的42%。明清时期富有盛誉的南宁敷文书院,即为他生前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阳明心学也由此闻达南疆。

2、大力兴办社学

王阳明不仅重视正规书院的教育,还重视面向平民子女的“社学”教育。王阳明认为,教育的重心在于彰明人伦,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蒙以养正”,即在启蒙时期培养儿童正直的品行,提倡进行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教学,主张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儿童天性,培育少年儿童学习兴趣。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在赣州新建“义泉、龙池、富安”等社学5所,并先后颁布了《兴举社学牌》《颁行社学教条》等多项法令,明确社学办学条例准则,督促各级官吏精选优待教师,促进了社学教育的兴盛。

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思想概述

王阳明思想以“心”为宗,所创“阳明心学”是儒学的一门重要学派,宋明理学的主要分支,最早可追溯至孟子。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说。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了“心即理”的哲学命题,认为“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知心即知道、知天”,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道”。

王阳明倡言“知行合一”说,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觉处即是知”,意在弘扬其“求理于吾心”的为学宗旨。他认为程朱理学所言抽象的“天理”是没有意义的,“天理”实则就在人心之中,并提出“良知”即“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不假外求;致良知者,“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以达到“存天理,去人欲”的目的。

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认知,以良知代替私欲,从而达到“破心贼”“致良知”的效果。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关注自我与宇宙的同一,同时强调外在的亲民实践。

2、哲学主张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从思想上打通了心与理之间的隔阂,由此提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心理是直接同一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直接同一。

故心即理之本身,理即心之本身,心与理都是本体存在”“心之本体就是良知,故心体即是道德本心”,并由此延伸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说。

王阳明曾在《朱子晚年定论序》中坦言,我后来被贬官到龙场,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困苦,在历经困苦磨砺后,心中似乎有所体悟。经过几个春秋的深入体念与探求,一并求证于四书五经之间,参悟的儒学真谛犹如江河决堤,顷刻间喷薄而出、涌向大海,以“良知”“心即理”为基点的“阳明心学”也由此开始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