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孔雀东南飞想表达什么

孔雀东南飞想表达什么

2023-08-16 14:23:51 366浏览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创作于东汉末年,被南朝徐陵收录于《玉台新咏》中。此诗共三百六十五行,其中塑造了十余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此诗与《木兰诗》并称为“汉乐府双壁”,同时又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

孔雀东南飞想表达什么?

1、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2、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感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孔雀东南飞创作背景: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又有此名。

焦、刘二人殉情的故事震惊了整个庐江郡,在民间广为流传。300余年后,基于民间创作,诞生了《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后南朝徐陵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题,将这首诗收录在《玉台新咏》中。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

1、刘兰芝

刘兰芝在诗歌中是一个勤劳善良、美丽聪明,忠于爱情且勇于反抗封建压迫的人。她是封建社会中饱受压迫妇女的典型,也是封建家长制的牺牲品。部分学者认为刘兰芝面对焦母的言语、行为压迫,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勇敢为自己发声,积极与数百年来的扭曲礼教制度抗争。但也有另一观点认为,刘兰芝并非积极抗争礼教之人,在无形中,她也成为了这种腐朽制度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她面对兄长的威逼,最终也选择了妥协;面对县令的儿子和太守儿子的上门,虽然诗歌中处处表达着刘兰芝内心的愤恨,但这也足以说明,面对强大的封建传统,女子抗争的无奈之情。

刘兰芝的内心是纯洁善良的,因此既不愿意委屈自己,也不愿意委屈他人;这一性格的后果就是她的为人处世不够圆滑,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才造成了与焦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2、焦仲卿

焦仲卿忠于爱情的品质,但认为其不如刘兰芝的品性坚定。这一人物从始至终都存在与“孝”与“爱”的矛盾中,孝道意识让焦仲卿在这一对矛盾中难以抉择。中国千年以来,在思想意识上始终是儒家思想主导,而儒家最为重视的一点就是“忠孝道义”。

汉代在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下,实行了“举孝廉”的制度,也就是说“孝”与否是汉代批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焦仲卿作为汉代“儿子们”的典型,在世道的逼迫下最终放弃了对自己幸福婚姻的抗争,是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

焦仲卿有反抗意识,因此在这两种情感中徘徊。但其一方面渴望忠贞的爱情,另一方面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反复抉择造成的无奈和妥协,是导致其最后“自挂东南枝”这一悲剧的主要成因。

3、焦母

在解读这一角色时把其看作是封建大家长的化身,实则却没有真正结合焦母自身的经历来赏析。焦母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全诗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之一,她的遭遇主要由两部份构成:早年守寡和晚年丧子。她或许也在内心反对过这封建礼教,但在长时间的压迫之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并开始逐渐认同这一扭曲的社会文化,又把这种文化强加于自己的儿子儿媳身上,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焦母在补偿心理驱动下产生的情感,这种虐待情感的产生无疑源于她早年作媳妇时被虐待的经历。而这种补偿心理也造成了一代又一代婆媳关系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