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词风格悲壮激烈,为豪放词派代表。他的作品豪放如骄龙,满怀壮志,一心为国。豪放之外,亦能婉约,柔肠相思,不输花间派。
辛弃疾的词:
1、《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的艺术特点:
1、雄心与婉丽并存
辛弃疾以豪放词为主,但没有流于质直浅率的问题。顾随在《稼轩词说》卷上描述辛弃疾词的风格时,用了“磊落”“雍容”“雄深雅健”等术语。辛弃疾的词往往情感复杂,在豪放的同时保持曲折含蕴之美,在温婉之词中又保留了雄心。
2、以文为词
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辛词的重要的艺术待征之一。
辛弃疾在他被弹劾退居带湖后的词创作中,开始更多地使用“以文为词”的艺术手法。在他退居以后,其内心忧愤愈加强烈,退官的身份让他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情感,包括直接抒怀、反语戏谑、咏物托志等。
以文为词的手法最常用于自嘲或谐谑的作品中,从内容和意义上来看主要有三点:第一,以文为词意味着题材和主题的扩大,第二,以文为词是以文章的章法和句法等作词,第三,以文为词是以文章中常见的议论入词。
3、兼用比兴
辛弃疾还在词中运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容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满江红·暮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祝英台近·晚春》等许多作品,便都是即景抒怀和托志帷房的代表之作。
其表层含义是写眼前之景、写香草美人但就中所深寓着的,却是他对恢复、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沉重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复杂曲折的身世之感。
4、善于用典
辛弃疾写词非常善于用典,极尽古今雅俗之事为其所用。辛弃疾常常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事典连续使用,看似堆叠,但能够根据实际情形驾驭化用。
辛弃疾的艺术渊源:
1、词学苏轼
辛弃疾出生于早已沦陷于金国的济南,青少年时期即对诗词创作充满热情,并向当时文坛领袖蔡松年请教。那时候虽然吴激已经离世,但他的词作与蔡氏齐名。辛弃疾向蔡松年和吴激学习,进而又汲取苏轼之法。
就词的题材和主题而言,吴激和蔡松年描写的是对故国思念和忧愁苦闷的矛盾心理,而辛弃疾则进一步发展,写百折不回的恢复志向,郁勃凝重的忧世之心,以及孤危寂寞的身世感受。
他的作品既有畅放诙谐的自我排解,也有吊古伤今、借酒浇愁、抚时感事、咏物寄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祝寿、赠别、即景、说理等方面,更是“写尽胸中块垒”(《江神子·梨花雨晚来晴》),充满了真情实感,集横竖烂漫之大成。
2、诗学邵雍
辛弃疾受理学影响,对宋代著名理学家邵雍的诗情有独钟。辛弃疾南归后曾被劾退居前后长达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他所赖以面对现实,维持心理平衡,自解自慰的思想武器,主要是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迷而》)的进退皆泰然处之的传统观念,同时也曾借助过道家顺物自然知命任运的思想观点。
他接受了邵雍“以物观物”、无思无为的修养论和人生哲学,也对邵雍观物识理,“吟咏性情”“不限声律”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所以反复声言“饮酒三输陶靖节,作诗犹爱邵尧夫。”(《读邵尧夫诗》)辛弃疾对邵雍诗歌的认同,有审美情趣上的因素,更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原因,是其在毕生萦心恢复却终不能一展抱负的悲剧现实中籍以疗治心灵创伤的一种情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