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丁汝昌人物简介及事迹

丁汝昌人物简介及事迹

2023-11-04 16:41:44 880浏览

丁汝昌,清朝晚期北洋水师提督,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镇压捻军、出兵朝鲜、抗击法国、对抗日本等战役,是一位才略武勇、敢于担当的军事家。他在甲午战争中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海战,虽然最终失败,但仍以其坚毅不屈、殉国不降的精神赢得了中外的敬重。他的后代也有不少杰出的人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丁汝昌人物简介及事迹

丁汝昌(别名丁先达、丁禹廷,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字禹廷,安徽庐江县人,晚清北洋海军提督。

丁汝昌(1836—1895年),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合肥人。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

1、杨威朝鲜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王朝京城爆发壬午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出兵朝鲜。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开赴朝鲜,用以观察局势和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七月七日,丁汝昌率“威远”、“日新”、“泰安”、“镇东”、“拱北”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余人往朝鲜登陆,七月十三日,丁汝昌与吴长庆、马建忠等设计擒获朝鲜大院君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2、统领海军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北洋海军正式建军。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并且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家军。

3、自杀殉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当晚,服鸦片自杀,以谢国人。丁汝昌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

丁汝昌死后,清政府内的清流党、顽固党人交相攻击,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为何能担任北洋海军提督

一、打过仗,立有军功,有较高的官职资历背景。

在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时,从福建调用了一大批接受过近代化海军教育的科班出身军官,诸如刘步蟾、邓世昌等。但是这些人员在当时来说距离海军的统帅还欠缺资格,首先是官职太低,大多只是军功之类的身份,要把一个从海军学校毕业出来的少尉直接提拔成少将,这无论在今天还是当年,都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是从官经验不足,虽然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会开军舰,但是论起管理部队的经验、处理官样文章的能力、在官场上对上对下的基本礼数套路,都欠缺得太多。再次,就是船政学堂毕业生都没有经历过战争,虽然有理论上的军事知识,但毕竟没有见过流血牺牲,这样的人员去统率军队,自然会让人担心能否经受得住战火的检验。

由此,南洋大臣沈葆桢曾向李鸿章建议,海军初建时代,应当以具有军功的老将来统率比较合宜。

在这一条上,丁汝昌是符合条件的。

二、自家人,没势力,听话。

李鸿章1875年奉命筹建海军,对于海军的管控,首要的是这支海军能够调度得了,不至于失控。在这个背景下,海军统领必须是自家人,即必须是淮军中人。

而当时淮军中的很多高级将领,都率有自己的部伍,势力颇大,甚至于有些还和李鸿章有分庭抗礼之势。掐手指头算起来,在1875年时的淮军大家庭中,总兵、提督一级的军官里,没有自己的部队,没有私人势力背景的,恰好就只有丁汝昌。当时丁汝昌不仅没有部队、势力,甚至于连职务都没有,正在老家处于待岗状态。对这样的人,李鸿章就可以自如地呼来喝去。

就此,丁汝昌也符合了这条条件。李鸿章当时向外人介绍为什么用丁汝昌时,原话是“只有此公就我范围”。

三、性格老实、忠厚,虚心向学。

打过仗、有官身、听话,光有这些条件还不够。因为沈葆桢曾提醒李鸿章,用老将统御海军,还需要注意挑选一位能够和年青的知识军官和睦相处的人物。

船政学堂毕业的军官中,尽管有不少老老实实的孩子,但是也有类似刘步蟾、邱宝仁之类性格强势的人物,再加上这些年青人都掌握着较好的专业知识,又没有什么官场经验和为人处事的经验,日常工作中、生活中,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乃至顶撞上司的情况。

这种环境中,如果弄个猛张飞、楚霸王一般的性格暴躁的老将来统率北洋海军,可能呆不了多久就会天下大乱,甚至于年青军官会被修理得稀里哗啦。如此,非但海军内部搞不好团结,而且好好的一支西式新军,可能就会因为内部管理问题,堕入旧军的窠臼。

而恰好符合多项条件的丁汝昌,又是个老实忠厚的先生,他非但不会去和那些毛头小伙吵架,反而能忍气吞声,能让一步是一步,用绕指柔来对付百炼钢。而且丁汝昌还能积极去调解那些青年军官之间的矛盾,“调和诸将”。

由此,在淮军将领中,同时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只有丁汝昌一个人,所以李鸿章选择了这个他并不怎么熟悉的人物来统领北洋海军。因为丁汝昌和李鸿章并没有什么私人关系,能被李鸿章选去当提督,对丁汝昌来说简直是不得了的恩赐、提拔,所以丁汝昌到了北洋海军提督位置上之后,对李鸿章毕恭毕敬,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一派小学生的柔顺姿态。而对属下的军官,甚至于是普通士兵,也都是保持温良恭俭让,所以即使恨他的人也不太容易找到理由。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位老先生统军,使得人事复杂的北洋海军最终也没有发生内讧炸营的人事危机。

另外,有人或许会质疑,丁汝昌没有经历过近现代化的海军教育,是不是就当不好海军提督。答案是否,因为丁汝昌所任的海军提督,其职权范围主要是管理行政、人事、后勤等工作,和海军技术关联性不大。真正涉及到军舰训练、作战等工作,实际上是由科班出身的总兵林泰曾、刘步蟾分管。即,北洋海军提督只是个主抓全面的行政职务,并不是技术职务。而且纵然是在行政职务上,丁汝昌经历了在海军中10余年的耳濡目染,对基础的海军知识也称得上是半个内行。

如何评价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是个标准的军人,早年家贫参加了太平军,后归降湘军,凭战功一路升至总兵,因深受李鸿章器重,出任水师提督。

出身陆军而统帅海军,丁汝昌受了许多冷嘲热讽。甲午海战失败后,他遵照李鸿章指示“避战保船”,一时为千夫所指,成了海战失败的替罪羊。

丁汝昌作战勇猛,忠于职守。在甲午海战中,他虽开始即受重伤,却丝毫没有退缩,始终坚持指挥。保卫旅顺时,他由于援兵迟迟不到而陷入绝境,面对日军的劝降,他没有苟且偷生,而是选择毅然殉国。

虽然丁汝昌的“降书”一事,史料纷纭,至今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身为一国海军司令,丁汝昌用生命为失败殉职,就算不是英雄,也无愧于军人之称。“两军雨泣咸惊疑,已降复死死为谁?”这是清代外交家黄遵宪对丁汝昌之死发出的感慨。

对丁汝昌的尊重还来自于他的敌人。参加黄海大海战的日本子爵小笠原长生,在战后一次演讲中如此评价丁汝昌:“他和其他中国将帅不同,我觉得他是一位具有古代豪杰风度的人物。”可见,丁汝昌是个勇敢的人,他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一切,战争失败的责任不能归咎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