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围城到底想表达什么

围城到底想表达什么

2023-10-14 09:06:02 489浏览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锺书创作的唯一的长篇讽刺小说,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发行初版单行本。小说取材于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小说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方鸿渐游学回国后,在拜访苏文纨的时候认识并爱上她的表妹孙唐晓芙,但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围城到底想表达什么?

1、钱锺书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那样的叙事模式,叙述主人公方鸿渐的恋爱悲喜剧,爱情描写成为《围城》的一条重要情节线。作者描写方鸿渐先后和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的爱情纠葛,从根本上摈弃了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的旧套子,他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了盲动、轻浮、矫情的恋爱观。

2、这部小说揭示了爱情、婚姻就像是一个金漆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方鸿渐对爱情的热情吸引了孙柔嘉,两人最终共同奔入婚姻这座“围城”。

3、但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事业上的不顺心,让他们二人爆发争执,最终孙柔嘉携着行李箱离开了这座围城。《围城》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婚姻之中的困境,意在说明婚姻纵然神圣,但没有超出现实生活的本身,再给人们希望的同时也会带来无聊和伤痕

4、《围城》中的“围城”并不仅指涉婚恋层面,它可由婚恋而推及人生万事。在小说中,方鸿渐的故事开始于上海,然后跑去湖南的三闾大学闯荡,后来又去了香港一段时间,最后回到了上海。

5、上海似乎是一个“围城”,方鸿渐从海外回来想在上海发展,然而爱情与事业都遭遇了失败,他只好逃离这座“围城”,去往湖南三闾大学,以期望能解决人生的困顿。

6、然而进了三闾大学这座“围城”,他发现错综复杂的勾心斗角打破了自己的“教授”梦,只好逃离这里,去往香港,最后又回归到了上海这座“围城”。这种圆圈式的轨迹,暗含了人生轮回这一概念,即人们在不停地从一座围城逃往另一座围城,如此往复,没有止境,故而人生万事如围城。

7、《围城》这部小说第一个主题就是对旧中国社会状况的描摹。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整个社会都笼罩在复杂而黑暗的环境中,在沉重的伤害下,所有人都被困在无处可逃的围城里,人们的生活和心灵遭受着内外双重的侵蚀,逐渐麻木。

8、而在这围城中,钱钟书所用篇幅最多的就是以方鸿渐为代表的那些知识分子,他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与国难当头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部分“高级”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堕落与麻木。

9、这就是钱锺书在《围城》序言所说的他要展现的那一部分“社会”,那一部分“人”。从而也进一步地揭露了教育界、知识界这些小“围城”的腐败与黑暗,也点明了乡村闭塞、落后的如同围城一样,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围城的成书背景:

1、20世纪初,中国形成了留学热,许多中国人开始去欧美留学。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同时,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之中。

2、旧中国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出路,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的出路在于思考如何对传统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对外来先进文明与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并由此探索出适应中国发展、思想改革的道路。这样的时代背景促使钱锺书创作了《围城》这部小说,并以此来探讨对于中国出路的思考。

围城的作者背景:

1、1933年,钱锺书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后来通过公费渠道前往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留学。1938年与夫人杨绛回国后,钱锺书在西南联大任教,并发表了许多著作。还曾在国立师范学院和震旦女子文理学校等地方任教,这为他构思小说提供了基础。

2、在文理学校任教时候,他便产生了写作长篇小说的想法,并得到了杨绛的支持。钱锺书有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这两个亲戚启发了钱锺书创作了方鸿渐这个小说人物角色。

3、同时,钱锺书与杨绛在欧洲留学、杨绛旅游时夜宿荒村的梦魇和钱锺书旅游经历等切身经历,也为他创作《围城》提供了素材。这部小说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取材于钱锺书所认识的人,比如方遯翁有二三分像钱锺书的父亲,有四五分像他的叔父;赵辛楣是由钱锺书夫妇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平添了二十多的年纪而成的。

4、1941年,钱锺书和杨绛去往上海,本想小住几个月,但正值珍珠港事变,他们都被困在上海出不去,便开始专心创作《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