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名人名言

 > 

林徽因经典语录

林徽因经典语录

2024-01-06 08:33:12 510浏览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诗人、作家、中国现代第一位女建筑师。祖籍福建闽侯。曾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建筑协会理事。

林徽因经典语录:

1、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2、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3、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4、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5、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6、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永远。永远到底有多远?多少人问过这句话。有人说,永远是明天;也有人说,永远是一辈子;还有人说,永远是永生永世。或许他们都说对了,也或许都说错了,又或许人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永远。你曾经千里迢迢来赶赴一场盟约,有一天也会骤然离去,再相逢已成隔世。

7、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8、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9、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10、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无份相逢。

11、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12、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演绎一幕又一幕的戏,或真或假、或长或短、或喜或悲。你在这场戏中扮演的那个我,我在那场戏里扮演这个你,各自微笑,各自流泪。一场戏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的开始,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沉浸在昨天。你记住也好,你忘了也罢,生命本是场轮回,来来去去,何曾有过丝毫的停歇。

13、你是我种下的前因,我又是谁的果报。

林徽因的文学成就:

1、文学熏陶

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和留学期间接触了大量的西方现代文学,这对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影响。比如早期的作品《九十九度中》就运用了现代派蒙太奇手法。林徽因通过老北京城挑夫、卢二爷、车夫、出嫁女阿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与精神历程,带读者进入了一个平凡而熙熙攘攘的世界。

林徽因在小说中没有采用传统章回小说的纵剖式结构,而是反映了“人生的横切面”,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把众多世态百相展现给读者。

2、关注人文

林徽因在小说方面留下的作品很少,但大多洋溢着人文精神。作为知识分子,林徽因对黑暗现实心存同情,秉承“人生文学”的理念,积极地参与现实,了解社会,由此开始了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创作。当上层社会正沉迷于灯红酒绿喜迎新年之时,她却为城市底层大众的生存境遇而叹息。

在散文中林徽因通过对个体命运和生存困境的关注,从而展示生命的丰富性、复杂性,使散文具有理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林徽因的诗具有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有着独特韵味。

3、融合创新

林徽因作为晚期新月派的代表性人物,在继承新月派诗歌传统的同时,却不局限在传统的边界中。她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审美上既有传统的古典气质,同时也受到了西方唯美浪漫主义甚至现代主义的影响,把西方现代主义的部分思想自觉吸收到了她的诗歌创作中,同时也保留着古典浪漫主义的要素,这种融合形成了她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本土化特点。

这种把古老的意象用做现代的创造,体现在思维、表达、语言、韵律上,获得了现代人的新鲜的感染力,又不失厚度,是为融合式创新,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林徽因的人物轶事:

1、太太客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从东北大学辞职,回到北京,迁入北总布胡同3号。因为往来的客人都是大腕学者和民国文化圈人物,所以时人称之为“太太客厅”。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思想、探讨文学问题,分享文学创作,推动了大家思想的碰撞,在文学观、审美观等方面趋于一致,同时也鼓励思想的活跃,客观上推动了京派的形成。

2、与徐志摩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面对徐志摩的追求,尽管林徽因读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但她的单纯、高傲以及理性都不会让她去做与传统、名望相悖的事情。徐志摩和林徽因选择成为了文学上的挚友。

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31年11月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林徽因痛苦万分,为其作文《悼志摩》。

3、与萧乾

1933年林徽因关注到了萧乾发表的《蚕》,便通过沈从文相识了萧乾。因为文字,他们也逐渐熟悉起来。1935年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经常要到北平开会,林徽因都会相见探讨问题。

1938年萧乾前往香港,林徽因在内地也会保持联系。第二年萧乾去了英国,直至1953年两人才见面。后来萧乾为《林徽因文集》写序,该序也成为了萧乾文坛的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