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作者是谁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前期山西新绛秀才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弟子规作者是谁?
1、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祖籍山西绛州正平里(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出生在新绛县周庄村一个殷实的家庭。
2、李毓秀一边教书,一边开始写“童蒙养正李氏家训”,并将抄写的书免费赠给前来学习的学生。一天,他接到京城孝庄皇后发来的懿旨,才知道二哥走的时候告诉他要随时做好为朝廷效命的嘱托是实有所指。懿旨内容仅能他一人知道,不能向任何家人透漏。他只好告别父母,带着妻子和两个很小的儿子去山西赴命。
3、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弟子规介绍:
1、《弟子规》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该文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字句改编而成,正文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四个部分,并对其进行闸释;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
2、《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较大。清朝时,《弟子规》被朝廷高度重视,被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
弟子规创作背景:
1、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孔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2、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
3、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4、《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作品介绍:
1、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在清代文字狱背景下的作品。
3、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同“悌”)。《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