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吗

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吗

2023-10-13 14:34:41 7279浏览

《三国演义》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七分实三分虚。《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加工而成的,里面发生的主要事件都与《三国志》中记载的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虚构成分。

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吗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长篇小说。小说作者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所载史料,以及裴松之的注释,在依据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尊刘贬曹"的思想。将《三国志》加以改编,再对小说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精彩绝伦的艺术加工,或美化,或神化,或丑化,从而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是小说,肯定不是真实的历史。既便正史,多为后世所修,参照前朝史官记录,加之当朝政治需要,修史者个人水平、好恶等,真实性也存疑,所以,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今自媒体时代,一些所谓的“历史公众号",为利益驱动,也把“历史这个小姑娘“随意打扮一番,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本着质疑的治学精神,我们当然不能当真。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评论《三国演义》有一句话:“七分历史,三分虚构”。下面我们一点点来剖析:

七分历史,说的是历史的主线没有变

曹魏代汉、刘备入蜀、孙策三千人打天下、司马篡曹,等等历史的大事,主干事件完全忠实历史,而且时间和先后顺序也完全吻合历史。重大战役、战争也完全根据史实书写,比如说官渡之战中曹操首次使用投石车(霹雳车),曹军缺兵缺粮。

额外说一句,感觉这也是明清时期小说家的一贯风格,比如说《水浒传》可以写夸张梁山好汉如何英勇,甚至将原有的三十六将变为一百零八将,但梁山起义最终失败是不能乱写的。

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性格、事件具体发展等采用了虚构的手法

其实这也是必然的,毕竟《三国演义》不是正史而是小说。小说是要吸引人们阅读的,所以写小说使虚构是必须用到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苦肉计等世间均为子虚乌有的虚构。

具体到《三国演义》,它使用了史实和虚构杂糅的写法

比如说草船借箭,本来是孙权策划的,而且有一定偶然性,孙权本来只想抵御曹军弓箭,但意外获得大量箭矢。结果罗贯中将其安到了诸葛亮身上,一方面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整个故事脍炙人口。

现代学者研究历史时,也用《三国演义》作为旁证

从主线看,《三国演义》确实可以被当做史实来看。事实上,现代有些学者研究汉魏历史时,也喜欢用《三国演义》作旁例和佐证。比如说,现代有学者讨论曹操和曹丕对陵寝均采取了“不封不树”的做法,那后世是否有祭祀活动?这个问题正史《三国志》是没有记载的,但《三国演义》中记载高平陵之变就是司马懿趁曹芳和曹爽去高平陵扫墓时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就意味着汉魏时期虽然采取“不封不树”的殡葬习俗,但扫墓等祭祀活动还是有的,另外曹魏的墓地就在洛阳郊外的高平陵。

三国演义写的哪三个国家

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08年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三国指继东汉出现的时代称号,由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蜀汉是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吴国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整个故事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乱世之中,一代枭雄与英雄人物竞相涌现。

是时,袁绍和曹操领众诸侯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人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出逃。在各路诸侯争相寻找刘辩和刘协的过程中,原屯兵凉州的董卓因救驾有功随即掌控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迫使其挟汉献帝至长安。董卓后被其义子吕布所杀。

此后,袁绍欲谋长沙太守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孙坚在逃避途中遭荆州刘表所袭而两相结怨。孙坚在后进攻荆州之时死于战中。与此同时,袁绍与公孙瓒在河北地界争斗,爆发界桥之战。曹操广泛招贤纳才,刘备不断扩充实力。此时,群雄逐鹿中原的雏形初成。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于许昌建都,并运用权谋除去了吕布、袁术等人。在其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继而一统北方,为此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末年黄巾起义形势

在江东,孙坚之子孙策多年苦心经营,终于称霸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孙策亡故后,其弟孙权继业。孙权在周瑜等人扶持下,为吴国的建立积聚了强大的实力。刘备则与关羽、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共同立起辅佐汉室的大旗。刘备在汝南遭曹操战败,投奔荆州刘表。而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足智多谋而又心怀天下的诸葛亮辅佐。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举兵南征,矛头直指荆州和江都。此时,刘表亡故,其长子刘琦守江夏。次子刘琮接管荆州,后投降曹操,荆州于是落入曹操手中。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凭借机智在江东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并在赤壁之战中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大破曹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

赤壁大战过后,刘备、孙权转而互争荆州。孙权遣鲁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谕下多次推辞。周瑜向孙权献计,欲骗刘备前往东吴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为妻,进而扣留刘备,威逼诸葛亮以荆州换之。不料周瑜的计谋都被诸葛亮屡屡识破,致使其“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终在诸葛亮的讥讽中呕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

周瑜死后,吴军忙于与曹军开战。曹操平定西凉马超、韩遂后,先后进爵魏公、魏王,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打败刘璋,夺取西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自封汉中王。后东吴与曹魏修好,孙权受封南昌侯。东吴大将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夺取荆州。此时正在攻打樊城的关羽不得不退守麦城并在突围过程中被擒。关羽宁死不降而被孙权斩首。与此同时,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进而篡汉称魏帝;刘备也已在益州称帝,国号汉;孙权则坐镇江东一方。至此,天下大势底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称帝后的刘备,执意东征吴国。出兵前夕,张飞亦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刘备痛心疾首,挥师东进。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军。刘备在率败军撤至白帝城之时病倒,并在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曹丕此时趁机联合东吴、南蛮、羌族和蜀汉降将孟达进攻蜀国。诸葛亮派出马超、赵云等猛将把守关口,又派出李严,邓芝等人说服孟达与东吴。诸葛亮则亲领大军七擒七纵,平定了南蛮孟获之乱。

后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六出祁山,决心为刘备完成匡复汉室的遗愿。在此其间,诸葛亮收服姜维并以己平生所学相授。诸葛亮最终因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兴兵抗魏却被昏主奸臣所害,退避阆中。魏将邓艾趁蜀国内乱之际发兵进攻,蜀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至此灭亡。姜维图谋复国,也在魏军的围攻下身负重伤,拔剑自刎。

东吴孙权死后,内乱不止,吴主孙亮被独揽大权的孙琳所废,孙休被立为帝。孙休联合老将丁奉除掉孙琳将大权夺回手中,但东吴此时也已呈现大江东去之势。在魏国,曹睿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从曹爽手中夺得兵权。后曹芳被废,司马兄弟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大权独揽。最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魏国灭。吴国最终也被西晋所灭。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年战乱终于在此划下句点,西晋开拓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