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巴黎圣母院主要内容

巴黎圣母院主要内容

2024-01-03 12:58:44 1354浏览

《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是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于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主要内容:

1、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副主教克洛德出于其内心的占有欲和邪恶性,企图设计骗局对吉普寨女郎埃斯梅拉达斯梅拉达进行图谋不轨,而外表丑陋的敲钟人卡莫西多虽倾尽全力营救埃斯梅拉达斯梅拉达却未成功,埃斯梅拉达还是被判了死刑。最终卡莫西多愤怒地将克洛德摔下了教堂,自己也为埃斯梅拉达殉情了。

2、该作品以艺术的手段成功地描绘了15世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百态的社会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封建教会阴险、毒恶、无耻的面目,并对其进行了无形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作品还客观呈现了法国1830年爆发的“七月革命”精神,高度赞扬了被压迫下穷苦百姓敢于斗争、正直善良的精神。

3、《巴黎圣母院》被认为是雨果写作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属于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小说方面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创作背景:

1、社会背景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9世纪20年代,当时的法国正好处于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波旁复辟王朝时期。在波旁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而到了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又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巴黎圣母院》作品中,雨果通过描述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反映了巴黎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对封建教会阴险、毒恶、无耻面目的厌恶,同时也赞扬了被压迫下穷苦百姓敢于斗争、正直善良的精神。

2、创作灵感

雨果在探索位于法国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一座历尽沧桑的“哥特式作品”的时候,在两座钟塔之一的阴暗角落里发现了一个中世纪留下的手迹——希腊文字ΑΝΑΓΚΗ,这些字母所蕴含的悲惨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天才作家,由此激发的他创作灵感,促使他写下了《巴黎圣母院》这本文学巨著。

在《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过程中,雨果将其独特的建筑美学思维贯穿其中,将建筑与文学完美地加以融合,从而为小说创造出了最好的艺术效果。

3、创作过程

1828年,在雨果对《巴黎圣母院》这本小说尚处于酝酿构思之时,雨果已跟一个书店老板进行了小说约稿。当时书店老板只给了雨果五个月的期限,如果不按时交稿,便要罚款。恰巧,雨果搬家,丢了笔记本,他要求老板放宽期限,老板同意再给五个月时间。雨果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毛线衬衣,把平时的衣服脱下来,锁在柜里,为的是免受出门的诱惑。用他的话来说是“象走进牢房一样”。此后,吃饭睡觉,从不离开案头。创作占据了雨果整个身心,他全神贯注,日夜写作,不觉得疲乏,他买来的那瓶墨水也恰好用完,他用最后一滴墨水写完了最后一行字,终于提前两周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巴黎圣母院主题思想:

1、《巴黎圣母院》描述的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雨果把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写那个专制主义统治着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的社会,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于死地。以波希米亚少女为迫害对象的宗教狂热,教会人物为满足卑鄙的兽欲而施展的恶毒阴谋,专制国家机器的野蛮与残暴,所有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得像噩梦一样可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题。

2、这本书也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