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023-11-14 10:27:16 419浏览

所谓的贞观之治,其实就是指唐朝出现的太平盛世,因为唐太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还采取一系列的农耕措施,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政治

唐太宗即位後,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令隋末动汤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2、分权行政

中国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这种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

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3、君臣论治

隋末民变,使太宗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4、选贤任能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积、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除了众所周知的那些繁荣景象,很少有人想过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而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这些付出了哪些努力呢?  隋朝灭亡的景象让唐太宗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唐太宗重视体察民情,对百姓施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使得社会日益安定。其次,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于是唐太宗广招贤士,对人才的出处和身份高低都不在乎,但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会委以重用。

2、还有一点唐太宗做得比较好,就是居安思危,常常鼓励臣子敢于直谏,自己也可以做到虚心纳谏。除了这些国内政治措施做到位,还有一点绝对不会少,就是外交关系。

3、唐太宗重视加强国防,不仅平息边患,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还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促进唐朝和少数民族可以达成共同进步与繁荣。唐太宗接受松赞干布和亲的要求,把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不仅增进了两族之间的友谊,还使得两族的文化得以互相影响和经济发展。

4、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隋唐更替,这些年的战争都使得人口减少,因此人少地多就促使贞观之治的产生,而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使得劳民伤财,进一步导致隋朝的灭亡,但这些也促使贞观之治出现。当然,贞观之治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唐太宗本人,将隋朝的灭亡当做是前车之鉴,对此还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一直在适当的调整统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