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

2023-11-29 17:28:53 412浏览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也有很多有关清明节的古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3、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5、《阮郎归》南国春半踏青时  

(唐)欧阳修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6、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7、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8、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9、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0、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11、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12、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遥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13、《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唐明皇·李隆基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  

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着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  

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  

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  

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14、《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唐·张说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  

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15、《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16、《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17、《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18、《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诗歌三首

定风波

丰隆乘云飞廉属,松柏萧瑟星河退。披褐姿意风中立,潇洒,与友阔谈练兵日。

静待花开会有时,无病,何须整日苦呻吟。一腔热血做明灯,前进,拨云见日现光明。

从军行·科大

金镝在匣功未勒,银艾盈屋亟放歌。

鹰逐湘水致苍远,鱼竞舟舸溯凌波。

开来继往图宏略,齿耕舌耘怨蹉跎。

伏枥频年捷途骥,赤心蹈海挽天河。

水调歌头·清明有怀

携笔从戎去,日暮乡关远。回廊独绕忘几更,云外青枫残。遥观燃灯抹剑,映刃新火留烟,春好正当看。角声梅花落,风光竞昔年。

即相忆,有勇士,赴境前。凌阔雄志,岂不罹沙卷冰阑。寒食未经紫塞,热颅曾抛雪原,军魂铸疆边。一腔无声血,万念俱河山。

清明节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